近日,受我院邀请,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贾国东、刘忠方和颜余真教授赴我院交流访问,并于2023年4月22日上午在中和楼234报告厅举办学术讲座(我院系列学术讲座—湖湘地理讲坛—第二十五、二十六和二十七讲)。学院副院长李忠武教授、贺新光教授、章新平教授、青年教师、研究生和本科生等百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。讲座由学院副院长饶志国教授主持。
贾国东教授的讲座题目为《海洋中支链GDGTs的来源及其环境指示意义》。他首先对生物标志物在气候环境变化研究当中的价值,细菌和古菌来源brGDGTs和iGDGTs在陆地古气候和古海洋学中的应用进行了背景介绍。随后,他结合研究团队的具体研究案例,系统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发展历程,包括:从陆地、河口以及海洋环境中细菌来源brGDGTs的分布特征等证据,推导出海洋环境当中的brGDGTs主要为海洋自身来源;基于来源于深海山脉不同海拔高度范围的表层沉积物brGDGTs分析,发现brGDGTs主要产生于次表层海水当中等。最后,他对brGDGTs在古海洋海水pH、温度重建当中的可能应用进行了展望,并展示了部分末次冰期以来的重建结果。
刘忠方教授(国家杰青)的讲座题目为“北极海冰减少及其大气强迫机制”。他巧妙的以科幻电影《后天》为素材,引入对北极海冰消融的介绍。接着,他利用大洋输送带理论,从北极降水模式、中纬度天气与气候、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(AMOC)减弱等方面,介绍了北极海冰减少产生的气候影响。随后,他进一步解释了引起北极海冰减少的可能机制,如人为温室气体排放、海洋环流影响等。最后,他基于团队所开展的实际研究工作,对夏季和冬季北极海冰消融的不同强迫机制进行了重点介绍,明确了大气强迫对冬季北极海冰消融的主导作用和太平洋-北美震荡(PNA)对夏季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。
颜余真教授(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—海外)的讲座题目为《南极蓝冰用于第四纪古气候重建的进展》。他首先对冰芯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介绍,指出冰芯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准确的大气成分记录,是宝贵的古气候变化信息库。接着,他介绍了传统冰芯研究面临的挑战和瓶颈,主要包括连续冰芯底界年龄和岩芯样品量等方面的问题,指出蓝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。随后,他结合最新的冰芯绝对定年方法发展、南极大体积蓝冰样品的获取,介绍了80万年以前大气CO2和O2浓度分析结果及其科学认识和意义,并对冰芯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。最后,他以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,展示了南极野外工作的历程和趣事。
问答环节,李忠武教授、贺新光教授、章新平教授、青年教师和同学们分别与三位专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,分别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。最后,饶志国教授总结了本次讲座的特点:讲座专家包括资深学者、科研中坚和学术新星—兼有老中青三代;研究区域涵括南极、北极和中低纬度地区—纵贯全球;研究时间尺度涵括百万年、万年尺度和近现代—贯通古今;研究内容涉及陆地、海洋和大气等地球科学研究的核心要素,是难得的学术大餐。他勉励青年学子,要以优秀学者为榜样,志存高远,努力学习,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供稿人:刘利丹
审核人:饶志国,周国华